查看原文
其他

漆器装饰工艺识别指南

黑逗 博物馆丨看展览 2019-12-25

漆器的制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无意中发现,从漆树中流出的灰白色液体在干涸后颜色会变深,而且非常坚固,便开始动脑思索如何利用它。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学会将漆涂在器物的表面,起到加固和装饰的作用。


新石器时代漆碗,1977年河姆渡遗址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随着历史的发展,漆器工艺屡有创新。工匠们用竹、木、金属、陶乃至皮革、麻布、纸等材料制作成漆器的胎体,再在胎体上髹(音休,意为把漆涂在器物上)漆,并用各种珍贵的材料和巧妙的手法加以装饰,制成漆器。


但是,对于在地下埋藏了几百上千年,历经水浸、土蚀与微生物危害的出土漆器来说,如何保护它们,让它们在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发挥出价值,曾经是困扰考古学界的一大难题。



漆器刚出土时,经常是这个样子的


为了做好出土漆器的保护、修复工作,2013年2月,由扬州博物馆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合作共建的“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扬州工作站”正式挂牌成立,旨在运用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运行模式,做好扬州地区乃至整个东南地区的木漆器保护修复工作,力争最大限度地保存出土漆器的工艺信息,为中国古代漆器研究助力。



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漆器修复  


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和文物保护技术的提高,人们对中国古代各种漆器装饰工艺源流、演变和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那么,常见的漆器装饰工艺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单 色 漆


用单一颜色的漆涂在加工好的器物胎体上,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到脑残,却是所有漆器进一步装饰的基础。当然,中国古代也有很多漆器,上面单涂一种颜色的漆便已足够,不再施加任何额外的装饰。


唐琴“大圣遗音”,伏羲式,长121厘米,为著名文物学家王世襄先生旧藏。此琴的特点是通身紫漆,如栗壳色,除少数部分经过修补外,绝大部分均为当时的原漆


根据所涂漆颜色的不同,单色漆工艺也有不同的称呼。胎体上涂黑漆叫“黑髹”,涂朱红色的漆叫“朱髹”,涂黄漆叫“黄髹”,涂绿漆叫“绿髹”等等。至于红、黄、绿等不同颜色的漆,是在生漆中加入不同的植物或矿物颜料调配而成。


彩  绘


在器物胎体上髹单色漆之后,如果想要进一步装饰器物,可以用各种颜色的颜料或漆在光素的漆地上画出花纹。漆器彩绘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颜色搭配,便是“红与黑”了。


西汉彩绘云气变形鱼鸟纹漆盘,扬州博物馆藏


战国秦汉时期的彩绘漆器,颜色以红、黑为主,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的线条舒展流畅、端庄大气,尽显时代风貌。


当然,也有很多彩绘漆器运用了绿、白、黄等多种丰富的颜色,使得彩绘图案更加细腻逼真。


西汉彩绘三鱼纹耳杯,荆州博物馆藏


犀  皮


犀皮漆器,又称“虎皮漆”“桦木漆”。这个名字,难免会让人联想到犀牛皮、桦树皮等粗糙的东西。然而,这类漆器的外表却是光滑的。犀皮漆器上面的花纹,由不同颜色的漆层构成,一般为红、黄、黑三色,也有用红、黄、绿等颜色的。


明代红面犀皮圆盒,图自王世襄《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


犀皮漆器的这种花纹是如何做出来的呢?据老漆工回忆,制作犀皮漆器时,首先要在胎上上底漆,趁底漆未干的时候,用手指在漆层上推出凹凸不平的花纹。


这道工序叫做“打埝”。“埝”的原意是田里用来防水的小堤,打埝的意思就是像筑堤一样,在平地上做出突起的“埝”。


红面犀皮圆盒细部花纹


打埝之后,需要把漆器阴干。待到干透,再把红漆、黑漆相间地上在花纹的突起处,把“埝”筑得更高。之后通体上漆,也是红黑相间,每上一道漆就阴干一回,最多可以上到二十多道。


最后对器物进行打磨,凡是之前打埝突起的地方,经过打磨后,都呈现出一圈一圈的花纹。花纹的形态和颜色,取决于打埝的手法和涂色漆的先后顺序。


根据花纹形态的不同,还可以将犀皮漆器的花纹细分为片云纹、圆花纹、松鳞纹等。


雕  漆


在博物馆陈列的漆器藏品中,经常会看到以剔红、剔彩或剔犀工艺制作的漆器。这三种器物的技法实际上都可以归结到雕漆的范畴。


雕漆的原理,是在漆器的胎体上先一层一层地髹漆,达到几十层甚至上百层,让胎体上的漆具有一定厚度,之后在厚厚的漆层上雕刻各种纹饰,十分考验工匠的技术。


明永乐剔红牡丹圆盒,旅顺博物馆藏。盒面雕刻有牡丹五朵,刀工圆熟,色泽光润


在雕刻前的髹漆过程中,如果每一层漆都是红漆,那么雕刻好的器物就可以称为“剔红”器物。每一层漆都是黑漆,称为剔黑;每一层漆都是绿漆,称为剔绿……以此类推。


透过雕刻纹饰露出的漆面,我们可以大致判断雕漆器物髹漆的层数,只是不容易判断得精确。


据明代文人高濂的《燕闲清赏笺》记载,明代果园厂的剔红漆器要“漆朱三十六遍为足”,也就是上36层漆。但实际上,漆朱一二百层的剔红器物,在传世漆器中也有见到。


剔红东篱采菊图圆盒,1952年上海青浦任氏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通过这件剔红器物,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漆层的厚度


而剔犀工艺,一般情况下是用两种色漆(多数为红、黑两色),在胎体上先用一种颜色漆上若干层,积累一定厚度,再换另一种颜色,有规律地使两种颜色的漆层交替,都达到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


元代“张成造”剔犀云纹盘,故宫博物院藏


剔犀云纹盘细部,可以清晰地看到两种色漆的层次


剔彩工艺的漆层就更加复杂了:在器物上用不同颜色的漆分层漆上去,先让每一种颜色层都具有一定的厚度;用刀剔刻纹饰时,需要哪种颜色,便把在它以上的漆层都剔掉,露出需要的颜色层,并在上面雕刻。


最终的剔彩成品,可以在一件器物上同时显现“红花、绿叶、紫枝、黄果、彩云”的效果。


明嘉靖剔彩龙舟图荷叶式盘,故宫博物院藏,器表分层髹红、黄、绿三色漆


值得一提的是,在漆器工艺中,还有一种手法叫做雕镂。雕镂与雕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做法却大不相同。如果用雕镂的办法装饰漆器,要首先在漆器的胎体上雕刻出纹饰,之后上漆,这样一来,纹饰就会具有立体感。



西汉双龙穿璧漆灵床,仪征博物馆藏

灵床为木胎,雕成复杂的双龙穿璧图案,表面髹黑漆,镂孔处髹朱漆


雕镂工艺在商代已经出现,发展到汉代,已经可以集透雕、浮雕等多种技法于一器。这种工艺也被后世沿用。


堆  漆


堆漆,就是在平整的漆地上用漆或漆灰堆塑出各种凸起纹饰的工艺。它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表面堆出的花纹颜色与漆地的颜色不同,工艺复杂的还可以用几种不同颜色的漆层层交错,堆成纹饰。

北宋描金堆漆舍利函,浙江省博物馆藏


运用这种方法制成的漆器,纹饰的侧面也会显出一层一层的颜色,与剔犀的效果相似。但剔犀侧重的是“雕”,而堆漆侧重“塑”,这是两种工艺最根本的不同。


另一种是先用漆灰在胎体或漆地上堆塑出纹饰,然后上漆。这样一来,纹饰的颜色与漆器的地色相同,显现出如同浮雕般的效果。


现藏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鉴真和尚干漆坐像,五官和衣纹用堆漆技法制成,是唐代堆漆工艺的实例


锥  画


这种工艺又称“针刻”,顾名思义,是在已髹漆的器物上用针或小锥子雕刻出纹饰,一般用于尺寸比较小的漆器。锥画的纹饰,线条纤细,飘逸流畅,富有感染力。


西汉“元康四年”铭针刻山树云气纹漆盘,1985年扬州邗江杨寿宝女墩西汉墓出土,盘的内底针刻山树云气纹


锥画的装饰技法,是从青铜器的刻划纹饰中得到灵感,又把刻划纹饰“移植”到漆器上发展而来。至迟在战国时期,漆器锥画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西汉初期,漆器上的锥画更是大为流行。


漆盘边缘的铭文也是用针刻出来的,记载了制作器物的工匠和主管人员的姓名


西汉漆器锥画的典型例子是扬州刘毋智墓出土的漆四子奁和漆六子奁。刘毋智是西汉初期的吴国贵族,墓中出土的漆器数量多达73件。四子奁和六子奁的器形、纹饰相似,母奁与子奁都是外表髹黑漆,内髹朱漆,奁盖和外壁上有锥画的云气纹、梳齿纹、弦纹等。


西汉刘毋智墓出土四子奁的奁盖,可以看到上面针刻出的细腻纹饰


填  嵌


填嵌工艺所包括的范围相当广阔,凡是在漆面上刻出花纹,再用其他颜色的漆,或螺钿、琉璃等材料填进去的,都可以列入这一门类,具体可以分为填漆、嵌螺钿、百宝嵌等多种类别。


填漆的做法与前面所述的“犀皮漆器”有相似之处:先在漆地上刻出花纹,再往低陷的花纹中填入不同颜色的漆,最后将漆器的表面磨平整。

清康熙填漆戗金龙纹葵瓣式盘,故宫博物院藏


最为著名的漆器镶嵌工艺,可谓是嵌螺钿了。螺钿工艺无论是从工序的复杂程度还是从成品的精美程度上来说,都甩了填漆工艺两条街。


元代“广寒宫”嵌螺钿漆器残片,元大都遗址出土


螺钿工艺的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制作螺钿漆器,首先要将螺、贝类的外壳加工成平板状,再将“贝壳板”进行切割打磨,制成多种形状的小片片,充分显示出贝壳的花纹和光泽。


西周嵌螺钿漆罍,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地出土,是不是与后世光彩照人的螺钿漆器差距很大呢?


之后,将贝壳片嵌入器物表面,将器物表面磨平、抛光。贝壳的光彩与漆器的光泽相得益彰,显现出一种低调的奢华。


制作螺钿漆器不仅要磨漆器,还要磨贝壳,耗时耗力,就连一向喜爱艺术的宋朝皇室,也嫌这种器物过于奢侈,所以一度下令禁用。



五代—北宋嵌螺钿花卉纹经箱,1978年苏州瑞光寺塔出土


南宋绍兴年间,有人给宋高宗赵构进贡螺钿漆桌椅。宋高宗看了,指着自己的御座说:“一个椅子,用黑漆的就可以了,何必用螺钿呢?”便下令把进贡的螺钿漆器烧掉了。(看来还是有钱任性!)


宋代的螺钿家具找不到图,放一张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万历黑漆嵌螺钿书案看看吧


书案上镶嵌的螺钿龙纹


但自此以后,宋高宗“节俭朴素”的人设算是树立了起来,被臣民们称赞了很久。


除了螺钿之外,在漆器上还可以镶嵌象牙、珊瑚、翡翠、玉石等多种珍贵材料,这种技法被称为“百宝嵌”。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在漆器上镶嵌玛瑙、云母等材料的装饰技法。


清道光“卢葵生造”百宝嵌雄鸡图长方形漆砂砚盒,盖面用岫岩玉、螺钿、红珊瑚、绿松石、象牙、玳瑁等嵌出山石、菊花、雄鸡等图饰


金 属 釦


瓷器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为了掩盖器物口沿没有釉的缺陷,会在器物的口沿部包镶一圈金属,称为“釦”。漆器的金属釦工艺,做法也是一样。


西汉金属釦彩绘漆耳杯一组,扬州博物馆藏,可以看出耳杯的边缘包镶了银、铜等


有的时候,人们会在漆器的口沿、底部边缘、耳杯的耳缘等部位包镶一圈金属。包镶金、银、铜的,分别称为金釦、银釦、铜釦。


西汉银釦彩绘鸭形漆勺,扬州博物馆藏


定窑工匠为器物做“釦”,是为了掩盖口沿部没有釉的缺陷。然而漆器上面的漆靠人手涂,自然不会存在器物某处没涂到的瑕疵,那么为什么还要做金属釦呢?除了彰显器主的土豪身份以外,还可以起到加固、保护器物的作用。


金 银 装 饰


漆与金银的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器物的颜值,还能显示它的奢华尊贵。以金与漆器的结合为例,漆器的金饰工艺有贴金、描金、晕金、嵌金、戗金等多种。在不同的工艺中,金银以不同的形态与漆器结合,产生的视觉效果也各不相同。


南宋戗金庭园仕女消夏图莲瓣形朱漆奁盖,常州博物馆藏


贴金(银),顾名思义就是把金银锤打成金箔、银箔,剪成一定形状或者弄碎之后,贴在漆器上。以金箔为例,根据金箔的大小,还有屑金、麸金、片金等不同的称谓。当然,也有不惜工本,全面贴金的器物。


西汉银釦金银贴饰云气鸟兽人物纹漆四子奁,1994年扬州邗江杨庙仓颉西汉墓出土,用金箔做成人物和鸟兽,贴在漆奁上


描金、描银也非常好理解。用适量的漆、油与金粉或银粉调和,制成金色、银色的颜料,在漆器上描绘出纹样。早在战国时期,楚国工匠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这项技术。



清代朱漆描金龙凤纹手炉,故宫博物院藏


晕金、晕银是利用金粉、银粉在器物上进行渲染的技法。这种方法一般要求先给器物上漆,并画上其他颜色的彩绘,在漆面未干时敷上金粉。金粉敷擦有疏有密,画面也因此产生了浓淡、明暗的区别,有一种晕染的效果。


嵌金、嵌银是把金银片、金银屑或金银线镶嵌在漆面上的工艺。具体的做法是:先用金银线、片等在漆面上做出各种图案,之后上漆若干层,让漆地与金银饰片齐平或者高出金银饰片,再对漆器进行打磨,让图案完整地显露出来。


五代银平脱花卉纹漆镜盒,常州博物馆藏


嵌金、嵌银的工艺还有一个名称,叫做“金银平脱”。将金片、银片制成人物、动物、花草等各种图案,把它们粘在漆面上,然后上两三层漆,再经研磨、抛光,让金银图案与漆面达到一样的平度,就成为金银平脱漆器。金属的光泽与漆光交相辉映,十分华美。


唐代羽人飞凤花鸟纹金银平脱漆背铜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戗金是指在漆面上用刀刻划出凹陷的纹饰,再在凹槽中填入金子。它可以视为锥画技法的发展。如果在纹饰中填入银,就可以称为“戗银”了。



南宋朱漆戗金人物花卉纹长方盒,常州博物馆藏


 相关展览 



华美再现——汉代木漆器保护成果展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26日—2019年1月8日

展览地点:扬州博物馆二楼书画厅


中国古代统治者生活用器,商周时期重青铜器,两汉代之以金、银饰漆器。漆器的主要成分为有机物,主要以木材,紵布制成胎体,再用漆树提取之漆液髹饰固化后成器。


历史上的荆州曾是楚国国都郢的所在地,扬州更是汉代的富庶名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带来考古成果的大量涌现。本次展览祈望通过两地出土楚汉木漆器及保护成果的同场展示,使参观者对汉承楚风的浪漫主义美学发展之历史状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王世襄《髹饰录解说》

王世襄《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

张荣《古代漆器》

聂菲《中国古代漆器鉴赏》

扬州博物馆编《汉广陵国漆器》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一屋子墨竹看不懂?记得带上这份看展攻略!


结婚离婚请登记,遭遇家暴请报警!


这座石椁上,刻着我传奇的一生,你不想听听吗?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 博  /  历 史  /  文 化  /  展 讯  /  馆 舍 推 荐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QQ群:博物馆.看展览交流群
742989656

微信群:    扫下方二维码即可

(该码为小编个人微信号,添加后拉入交流群)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